2014-03-05 来源:新华网
近一年来,有关外资工厂大批搬离中国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中国制造业危在旦夕”、“外资工厂大量搬离中国”等说法此起彼伏。但数据和事实表明,这些说法显得言过其实,甚至有点危言耸听。
的确,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营商成本高、利润薄等因素,正在使一些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工厂从中国转向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国。2011年以来,来自中国的诸如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美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降。
事实上,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大规模产业撤离现象。首先,很多选择在中国投资的制造业企业并非仅看重低成本,而更看重极为广阔并且依然不断扩大的市场,看重中国30多年来持续较快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看重中国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看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即将释放的巨大潜力。
第二,即使在成本压力下,一些企业选择撤离中国东部,其下一站依然可能选择中国,只是将生产线搬到近年来增长更加强劲但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这些地区正为其提供当初只有在经济特区才能享受到的优惠待遇。
此外,即使有一些企业在中国中西部和其他低成本国家之间选择了后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中国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也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工人素质上升的驱动下转型升级的自然轨迹。
最近几年每逢春节后,一些制造业基地出现的“用工荒”,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搬离并未对中国制造业造成明显冲击。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提高以及在中国开办企业的环境资源成本的增加,今后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有更多依赖低成本的外资企业搬离中国。然而,即使这样,有些人也不必为中国感到“惊慌”。过去10多年里,中国制造业已经一步步往产业链中高端攀升。
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工业品出口中,娴熟工艺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比重首次超过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此后,前者比重不断攀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40%以上。而后者比重持续下降,近年来一直维持在25%以下。
2012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工业品中,约56%属于高附加值产品,43%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2001年,高附加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应的比重分别是16.5%和21%。
尽管中国出口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美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中国制造”在全球出口的市场份额仍在持续增加。2013年,中国出口贸易同比增长7.9%,达到2.21万亿美元;全年进口总额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3%。全年进出口达到4.16万亿美元,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
毋庸置疑,中国制造业确实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多重挑战,完成这一轮产业升级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但是,在2014年“改革元年”之初,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入改革带来的“红利”、对创新的持续鼓励,以及更加友善的营商环境等,都将加速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中国制造”的明天会更美好。